如何让园区流动起来,打造“有生命的产业园区”?

“互联网+”在产业园区中的应用

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空间”,空间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园区,我们把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层面上加以构建,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样的趋势,在这个空间上我们进行规划筹建。

第二个层面是“互联网+运营”,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服务、运营等,比如服务可以用互联网云端的方式提供,比如我们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众筹的方式解决,园区运营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考虑以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和提升。

第三个层面是“互联网+产业”,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社会上已经很多的案例,就不再赘述了。

中国产业园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散”

第一个资源散。

我们的园区可能是全国最为碎片化的区域,全中国,如果名册上的开发区有几千个,不在名册上的开发区我估计几万个都有。一个小县城10~20万人,也规划几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如果我们按照一个城市的集聚来说,如果是一个中心城,人口就要10000人/平方公里,如果不是中心城,我们的人口可能就少一点,7000~8000人/平方公里。如果人口密度到5000人/平方公里以下,这个城市的要素就很难集聚,对园区也是如此。未来对于这样的碎片化的产业园区的格局中,我们需要破解这个问题。

第二个管理散。

拿上海来说,有国家级的园区,市一级的园区,区一级的园区还有镇里面街道的园区,管理层次非常多;管理的主体也很多,各个条线,规划、土地、发改、经信、商务、科委都是管理部门,管理也很散。

第三个是主体散。

就是开发园区的主体分散,商业地产我们有万达,住宅地产有万科绿地等知名企业。在我们园区的开发领域里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巨无霸,开发主体是很分散的,像我们上海的漕河泾,是我们上海市推进园区品牌联动的第一块牌子,它在全上海包括外地有很多的分园。但是漕河泾管理的本部园区只占全上海面积的千分之三,挂漕河泾品牌的园区占全上海产业园区的1/10都不到,就是这样的一种格局,现在已经存在了。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像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一样的园区管理方面的品牌开发主体,这个我们拭目以待。

第四就是产业散。

我们的园区都是一大片,几十万平方公里产业的集聚度是不高的。只有一些非常小的园区,比如定位做互联网或是电子商务,可能这个产业集聚度就会比较高,没有做到主导产业集聚,在整个产业链上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没有形成一个产业的生态系统。但是未来“互联网+”的情况下,整个产业体系就是需要遵循产业的丛林法则。只有成为生态体系,这里面的产业才可以自我成长,但是我们的园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评论

评论:
免费
咨询

免费咨询

400-876-1589

8万+套精品房源

100+人专业顾问

早9:00-晚21:00

关注“优楼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