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招商引资指南:企业投资选址决策解析

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投资指南报告

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招商引资公益咨询电话:021-64398555

一、报告基础信息  
  • 报告用途:为绿色低碳技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企业及产业链配套机构,提供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产业布局、资源禀赋及投资环境的客观参考,助力对接国家 “双碳” 战略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红利,辅助企业区域战略决策。
  • 编制对象: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商、循环经济服务商、绿色金融机构、碳管理咨询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 数据时效:2025 年 10 月(政策依据为《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方案》《宝山区加快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经济数据来源于 2024 年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5 年园区运营动态及中国宝武集团公开信息)。
  • 编辑单位:上海梧桐联行产业招商选址专家组。
二、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园区简介  
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是上海市首个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2024 年 8 月入选上海市首批 “碳达峰碳中和” 试点示范项目,同年 10 月 9 日正式开园,是宝山区落实国家 “双碳” 战略、推进 “南北转型” 的核心载体。园区位于宝山区核心板块,由北部宝钢股份外围区域(互联宝地・滨江园)与南部吴淞创新城特钢先行启动区(互联宝地・启园)组成,规划总面积 2.14 平方公里,首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65 万平方米。
依托中国宝武集团 “世界 500 强” 产业生态圈优势,园区以 “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产业集聚示范区” 为定位,聚焦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与跨领域绿色技术融合。截至 2025 年 10 月,已集聚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隐功科技、欧冶云商、欧冶工业品等龙头企业及配套机构超 80 家,形成 “技术研发 — 成果转化 — 产业化” 全链条布局。2024 年,园区关联产业产值突破 120 亿元,带动宝山区绿色低碳产业营收同比增长 35%,成为长三角地区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关键节点。
作为宝山区 “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的核心组成,园区还联动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宝武中央研究院等平台,2024 年推动低碳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攻关项目 18 项,其中 3 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上海及全国工业领域碳中和提供 “宝山方案”。
三、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区位优势  
3.1 地理坐标与交通网络
园区地处宝山区 “北转型” 战略核心区,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北部的门户节点,交通枢纽优势显著:
  • 高快速路网:紧邻 G1503 上海绕城高速、同济路高架,15 分钟直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30 分钟连通上海中心城区;逸仙路高架、江杨路、共和新路等南北主干道贯穿全域,实现与浦东国际机场、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高效衔接;
  • 轨道交通:地铁 3 号线(江杨北路站、铁力路站)覆盖园区北部片区,步行 10 分钟可达核心载体;规划中的轨道交通 22 号线(宝山段)将于 2027 年通车,进一步强化与虹桥枢纽、市中心的通勤效率;
  • 多式联运:毗邻吴淞国际邮轮港(距园区 8 公里)、罗泾港区(距园区 12 公里),可通过黄浦江 — 长江航道实现江海联运;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宝山站(距园区 5 公里)建成后,1 小时可达南京、南通等长三角北部城市,2 小时覆盖长三角主要经济圈;
  • 内河航运:蕰藻浜、泗塘河等内河航道贯穿园区周边,配套多个内河码头,满足绿色建材、新能源装备等大宗商品的低成本运输需求。
3.2 战略叠加优势
深度融入多重国家及区域战略,政策与资源红利叠加释放:
  • 国家 “双碳” 战略:作为上海市首批碳中和试点,直接承接国家工业领域低碳转型试点任务,优先获得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与资金支持,2024 年获批国家级低碳冶金创新平台 1 个;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与江苏苏州、南通等长三角北部城市共建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共享跨区域应用场景与产业链资源,2024 年跨区域合作项目增长 28%;
  • 上海 “南北转型” 战略:宝山区作为上海 “北部转型” 核心区,将园区列为 “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在土地更新、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专项保障,2024 年通过工业用地转型释放产业空间 450 亩;
  • 中国宝武生态圈赋能:依托中国宝武集团在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园区企业可优先对接宝武内部供应链需求(2024 年宝武集团绿色采购需求超 500 亿元),降低协作成本。
四、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区域产业分析定位  
4.1 战略定位
以 “工业碳中和技术策源地、长三角绿色产业集聚核、国家双碳试点示范窗” 为核心定位,聚焦 “技术突破 — 产业落地 — 标准输出” 全链条,打造 “钢铁低碳转型样板 + 跨领域绿色技术融合平台”,目标 2027 年成为产值超 500 亿元的国家级绿色低碳产业园区。
4.2 产业赛道布局
  • 核心主导产业
  1. 低碳冶金技术:聚焦绿色氢冶金、熔融还原炼铁、CCUS 等钢铁行业碳中和关键技术,依托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推动技术产业化与行业推广,2024 年该领域产值占园区总量 40%;
  1. 新能源装备与材料:培育氢能储运装备、光伏组件材料、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等产业,联动宝武清能、宝武碳业等龙头,形成 “材料 — 装备 — 应用” 产业链,2024 年新增相关企业 22 家;
  1. 碳管理与绿色服务:发展碳核算咨询、碳资产托管、绿色金融等业态,引入碳交易所区域服务平台,2024 年为长三角企业提供碳管理服务超 300 次,带动营收增长 67%。
  • 重点培育赛道
  1. 循环经济技术: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等技术研发与应用,2025 年计划落地示范项目 5 个;
  1. 数字低碳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能耗监测、碳足迹追踪中的应用,建设 “园区低碳数字孪生平台”,2024 年平台已接入企业 58 家,能耗监测精度达 95%。
  • 配套支撑产业:围绕核心产业布局绿色物流、检验检测、环保工程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 “低碳制造 + 服务” 协同发展格局,2024 年配套产业营收占比达 25%。
4.3 发展路径
采用 “央企引领 — 平台支撑 — 生态集聚” 模式:
  1. 央企引领:以中国宝武集团为链主,通过宝武碳中和主题基金、产业链订单牵引,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2024 年带动 28 家配套企业落地;
  1. 平台支撑:依托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宝武中央研究院等平台,提供技术研发、中试转化、标准制定等服务,2024 年推动 12 项技术成果产业化;
  1. 生态集聚:通过 “研发策源区 + 产业化区” 双区联动,实现 “技术 — 产品 — 市场” 闭环,目标 2027 年集聚绿色低碳企业超 300 家,形成千亿级产业生态圈。
五、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产业核心优势  
5.1 产业链完整性与央企赋能优势
依托中国宝武集团全产业链资源,形成 “技术研发 — 原材料供应 — 生产制造 — 市场应用” 完整生态:
  • 龙头带动:宝钢股份、宝武清能、宝信软件等宝武系企业提供技术、资金、订单支持,2024 年园区企业获得宝武供应链订单超 80 亿元;
  • 配套完善:集聚碳捕集设备制造商、氢能储运服务商、碳咨询机构等配套企业,产业配套率达 90%,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35 个百分点;
  • 应用场景丰富:宝钢股份厂区为低碳技术提供 “近地测试” 场景,2024 年在钢铁厂区落地 CCUS 示范项目 2 个、氢能冶金中试线 1 条,加速技术商业化。
5.2 创新平台与资金支持优势
  • 高端创新平台密集:拥有宝武中央研究院(低碳冶金研究所)、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上海市 CCUS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12 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配备高荷载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设施,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5 亿元,新增专利 210 余项;
  • 产业基金规模领先:中国宝武联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发起 “宝武碳中和主题系列基金”,总规模 500 亿元,首期 “宝武绿碳基金”(100 亿元)于 2025 年 7 月接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优投平台,重点投资园区内低碳技术项目,2024 年已投资企业 18 家;
  • 成果转化机制灵活:推行 “先投后股” 模式,对国际领先的低碳技术项目,先以科技资助方式投入资金,后续根据市场化融资情况转为股权,2024 年通过该模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8 家。
5.3 政策与试点示范优势
作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与碳中和试点,叠加宝山区 “北转型” 政策,形成多维度支持体系:
  • 市级政策支持:享受上海市 “碳达峰碳中和” 试点专项补贴,在技术研发、载体建设等方面获得定向扶持,2024 年园区企业获市级政策资金超 2 亿元;
  • 区级政策倾斜:宝山区对园区企业给予创业孵化补贴、研发费用补助、人才安居保障等支持,且不与税收挂钩,符合公平竞争审查要求;
  • 试点示范红利:作为国家工业低碳转型观察点,优先参与国家级标准制定(2024 年参与制定碳管理相关国家标准 3 项),并可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提升企业行业影响力。
六、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交通与物流配套  
6.1 对外交通:多式联运覆盖长三角
  • 公路运输:G1503 绕城高速、同济路高架、逸仙路高架构成对外公路主干网,15 分钟直达虹桥枢纽,1 小时内可达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北部城市;园区周边设有多个货运停车场,可满足重型货车(最大载重 50 吨)停靠与装卸需求;
  • 铁路运输:距上海铁路局杨行站(货运站)3 公里,可通过京沪铁路、沪昆铁路实现大宗商品铁路运输;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宝山站(2027 年通车)将开通高铁货运专线,提升高附加值产品运输效率;
  • 水路运输:罗泾港区(距园区 12 公里)为上海北部重要货运港口,可停靠 5 万吨级货轮,2024 年通过该港区运输的园区企业货物超 100 万吨;蕰藻浜内河航道可通航 1000 吨级船舶,配套 3 个内河码头,降低原材料与产品运输成本;
  • 航空运输:距虹桥国际机场 25 公里(驾车 30 分钟)、浦东国际机场 50 公里(驾车 1 小时),园区与两大机场合作开通 “绿色货物快速通道”,2024 年航空货运效率提升 20%。
6.2 内部交通与智慧物流
  • 内部路网:园区内部形成 “三横四纵” 骨干路网(横向:铁力路、湄浦路、友谊路;纵向:江杨北路、东林路、淞宝路、同济路),均为双向 4-6 车道,配备专用非机动车道与步行绿道,保障通勤安全;
  • 智慧物流系统:建设 “园区绿色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货运车辆调度、仓储资源共享、碳足迹追踪功能,2024 年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15%;
  • 停车与接驳:核心载体周边设有公共停车场(总车位 2000 个),并开通园区至地铁 3 号线的接驳班车(每 15 分钟一班),2024 年通勤满意度达 92%。
七、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产业生态布局与功能平台  
7.1 产业空间格局:南研北产,双区联动
  • 南部研发策源区(互联宝地・启园):位于吴淞创新城特钢先行启动区,总建筑面积 22 万平方米,以 “低碳技术研发 + 创新孵化” 为核心,配备甲级写字楼(10 层,800-1500㎡/ 层)、研发独栋(2000-3000㎡/ 栋)、共享实验室,已入驻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隐功科技研发中心等机构 35 家,2024 年研发产值占园区总量 35%;
  • 北部产业化区(互联宝地・滨江园):位于宝钢股份外围区域,规划面积 25 万平方米,侧重 “成果转化 + 规模化生产”,配备高荷载厂房(荷载 2 吨 /㎡)、中试车间、仓储中心,已落地欧冶云商智能仓储、宝武碳业 CCUS 示范项目等产业化项目 28 个,2024 年产业化产值占园区总量 65%;
  • 生态配套区:沿湄浦河布局,规划面积 12 万平方米,包含人才公寓、商业街区、休闲绿地,为企业员工提供生活与休闲服务,2025 年将新增商业配套 5 万平方米。
7.2 核心功能平台:全链条支撑
  • 技术研发平台
  1. 低碳冶金技术交流平台:联合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每年举办国际低碳冶金论坛,2024 年吸引 30 个国家的 200 余家机构参与;
  1. CCUS 工程技术中心:配备碳捕集试验装置、封存模拟系统,为企业提供技术测试与工艺优化服务,2024 年服务企业 42 家次。
  • 产业服务平台
  1. 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对接宝武绿碳基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对接、绿色债券发行咨询服务,2024 年帮助企业融资超 18 亿元;
  1. 碳管理服务中心:提供碳核算、碳足迹报告、碳资产托管服务,2024 年为长三角企业出具碳核算报告 300 余份;
  1. 检验检测平台:联合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开展新能源材料、低碳装备性能检测,2024 年检测服务覆盖率达 85%。
  • 人才与合作平台
  1. 宝山 “科创人才港” 园区分中心:提供人才落户咨询、子女教育协调、技能培训服务,2024 年帮助 120 名高端人才解决落户问题;
  1. 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 “低碳技术联合实验室”,2024 年联合攻关技术项目 15 项,输送专业人才 300 余人次。
八、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资源禀赋  
8.1 产业资源
  • 企业集群:集聚绿色低碳相关企业超 80 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8 家、专精特新企业 15 家;宝钢股份、欧冶云商等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2024 年园区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18 项;
  • 技术储备:累计拥有低碳技术相关知识产权 120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 45%,CCUS、氢能冶金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4 年新增专利 210 余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 3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
  • 市场需求:依托中国宝武集团每年 500 亿元绿色采购需求,为园区企业提供稳定市场;2024 年园区企业与宝武系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超 80 亿元,同比增长 40%。
8.2 空间资源
  • 现有载体:65 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包括研发载体 22 万平方米、生产载体 25 万平方米、配套载体 18 万平方米,2024 年出租率 88%;核心载体互联宝地・启园、滨江园均采用绿色建筑标准,节能率达 30%;
  • 新建项目:2025 年推进 “宝武碳中和产业园二期” 建设,规划面积 1.2 平方公里,新增产业载体 45 万平方米,重点布局循环经济、数字低碳融合项目;
  • 土地储备:宝山区通过工业用地转型,为园区预留产业用地 1500 亩,其中 500 亩已纳入 2025 年开发计划,优先保障低碳技术产业化项目。
8.3 人才资源
  • 人才规模:2024 年集聚绿色低碳领域专业人才 4200 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 1800 人、高层次人才 350 人(博士 85 人、行业领军人才 22 人);
  • 人才保障:建成人才公寓 2000 套(户型 45-120㎡),租金低于市场水平 25%;配套宝山外国语学校、宝山区中心医院(三甲),2024 年帮助 80 名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 培养机制: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 “低碳产业人才联培基地”,2024 年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300 余人次;开展 “碳中和技能大赛”,2024 年评选优秀技能人才 50 名,给予培训补贴。
8.4 政策与数据资源
  • 政策覆盖:叠加上海市碳中和试点、宝山区 “北转型”、中国宝武生态圈三重政策,企业可享受研发补贴、载体减免、人才安居等支持,2024 年园区企业平均获得政策支持项目 2.5 个;
  • 数据资源:接入上海市 “碳普惠” 平台、长三角绿色产业数据枢纽,共享跨区域能耗数据、碳交易行情、绿色技术专利信息,2024 年数据调用量超 10 万次,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
  • 平台资源:依托中国宝武集团全球供应链网络,为园区企业提供国际技术交流、海外市场拓展机会,2024 年帮助 12 家企业对接海外合作项目。
九、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商业配套与人居环境  
9.1 生产配套:专业适配产业需求
  • 技术配套:CCUS 工程技术中心、低碳材料检验检测平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2024 年服务企业 42 家次;共享中试基地配备高荷载设备(最大荷载 5 吨 /㎡),满足低碳装备中试需求,租金低于市场 20%;
  • 物流配套:园区配套智能仓储中心(10 万平方米),提供恒温恒湿存储、智能分拣服务,2024 年仓储利用率达 90%;与顺丰、京东物流合作开通 “绿色物流专线”,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 合规配套:引入专业法律机构(如盈科律师事务所),提供碳政策解读、国际合规咨询服务,2024 年协助 35 家企业完成碳管理合规备案。
9.2 生活配套:15 分钟生活圈成熟
  • 商业配套:园区周边有宝山万达商圈(距园区 3 公里)、龙湖天街(距园区 5 公里),涵盖超市、餐饮、购物等业态;内部配套商业街区(2 万平方米),已引入星巴克、麦当劳、社区超市等品牌,满足日常消费需求;2025 年将新增商业配套 5 万平方米,引入特色餐饮、健身中心等;
  • 居住配套:建成人才公寓 2000 套(拎包入住),周边有宝莲府邸、友谊家园等商品住宅社区,2024 年新增保障性住房 800 套;部分载体配套员工宿舍,租金低于市场 30%;
  • 休闲配套:毗邻顾村公园(国家 4A 级景区,距园区 8 公里)、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距园区 5 公里),提供自然休闲空间;园区内部规划休闲绿地(5 万平方米),配备健身步道、篮球场,2024 年举办文体活动 30 场,参与人数超 2000 人次。
9.3 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全覆盖
  • 教育资源:周边有宝山区实验小学、宝山中学(市重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等,覆盖学前至高等教育;上海大学开设 “低碳能源与环境工程” 专业,2024 年为园区输送专业人才 150 余人次;拥有宝山外国语学校等国际学校,满足外籍人才子女教育需求;
  • 医疗资源:宝山区中心医院(三甲,距园区 3 公里)设企业员工绿色就诊通道,2024 年服务 3000 余人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三甲,距园区 8 公里)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园区周边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 个,满足日常就医需求。
十、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营商环境  
10.1 政务服务效能:便捷高效
  • 一体化服务:推行 “一网通办、专员代办”,320 项涉企事项实现 “零跑动” 办理,企业注册、许可审批等事项办理时限较上海市平均水平缩短 45%;设立 “园区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 “一站式” 服务,2024 年企业诉求响应时间平均不超过 12 小时;
  • 政策 “免申即享”:建立大数据筛选系统,自动匹配符合条件的企业并兑现扶持(如研发补贴、载体减免),2024 年自动兑现政策资金超 1.2 亿元,减少企业申报工作量;
  • 项目落地保障:对重点项目实行 “一对一” 专员服务,协助办理规划、建设等审批手续,2024 年重点项目落地周期缩短至 6 个月,较行业平均水平快 40%。
10.2 政策支持体系:合规导向
重点支持方向包括:
  • 创业政策: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孵化空间(最长 3 年)、创业导师辅导,组织参与 “上海市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2024 年孵化初创企业 25 家,对接种子基金 12 笔;
  • 科技政策: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如市级技术中心)、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参与国家 / 行业标准制定,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专项扶持,2024 年资助研发项目 60 个;
  • 人才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便利、医疗绿色通道、子女教育协调,对技能人才给予培训补贴,组建 “碳中和产业人才专家库”,2024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 120 人;
  • 产业政策:对低碳冶金、新能源装备等领域企业给予载体使用补贴,支持参与国际展会(如德国慕尼黑国际环保展)与跨区域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聚,2024 年带动 50 家配套企业落地。
10.3 企业服务保障:精准对接
  • 融资服务:2024 年组织 “政银企” 对接会 20 场,帮助企业融资超 18 亿元,其中科创企业融资占比 80%;设立 “宝武碳中和产业专项资金”,2024 年资助项目 45 个,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 用工服务:2024 年组织专场招聘会 15 场,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 2000 余人次;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定向输送技能人才,2024 年技能人才供给增长 35%;
  • 市场拓展:组织企业参与进博会 “绿色低碳专区”、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博览会,2024 年促成国际合作 18 项,海外订单增长 25%;帮助企业对接中国宝武供应链,2024 年签订合作协议超 80 亿元。
十一、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优势分析(SWOT)  
11.1 核心优势(Strengths)
  • 产业基础雄厚:依托中国宝武集团生态圈,形成 “低碳技术 — 装备 — 服务” 完整产业链,2024 年产业配套率达 90%,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稳定市场需求;
  • 创新能力突出:12 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00 亿元产业基金支撑,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5 亿元,技术成果转化率 3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
  • 政策红利叠加:上海市碳中和试点 + 宝山区 “北转型”+ 央企生态圈政策,覆盖研发、载体、人才全维度,2024 年企业平均获得政策支持金额较单一区域高 50%;
  • 区位交通优越:15 分钟直达虹桥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完善,物流效率较内陆园区高 35%,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11.2 潜在挑战(Weaknesses)
  • 高端人才短缺:低碳冶金、碳管理等领域高端人才占比不足 12%,较上海张江低 20 个百分点,面临长三角同类园区的人才竞争压力,2024 年 3 家企业因人才短缺延迟项目进度;
  • 载体成本较高:核心研发载体租金 2.8-3.5 元 /㎡/ 天,高于宝山区其他片区 25%-30%,对初创企业资金压力较大;
  • 技术商业化周期长:CCUS、氢能冶金等技术研发投入大(平均超 1 亿元),投资回报周期普遍超 5 年,2024 年 2 家企业因资金链压力缩减研发规模。
11.3 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
  • 双碳战略深化:国家 “十四五” 碳达峰方案明确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目标,2025 年全国工业低碳技术市场需求超 3000 亿元,园区可承接国家级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 长三角协同加强:长三角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联盟” 加快建立,可共享苏浙皖制造基地与应用场景,市场空间扩大 40%,2025 年计划推动 20 个跨区域合作项目;
  • 数字低碳融合:上海市 “数据要素 ×” 行动计划推动低碳与数字技术融合,园区 “数字孪生平台” 可承接数据应用项目,2024 年已引入数字低碳企业 12 家。
11.4 外部威胁(Threats)
  • 周边园区竞争:苏州工业园区、南通低碳产业园等在政策扶持、载体资源上优势明显,2024 年分流优质项目 8 个;
  • 技术替代风险:国际低碳技术迭代加快,部分国外企业在氢能储运、碳捕集领域技术领先,可能挤压国内企业市场份额;
  • 原材料价格波动:新能源材料(如锂、钴)价格年波动幅度超 30%,增加企业生产成本,2024 年部分企业利润受影响。
十二、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梧桐联行专家组研判总结  
12.1 核心结论
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凭借 “央企生态圈赋能、创新平台密集、政策红利叠加、区位交通优越”,成为长三角工业碳中和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园区之一。其 “南研北产” 布局与宝山区 “北转型” 战略高度契合,2026-2030 年随着二期载体投用、跨区域协同深化及双碳政策加码,将实现从 “技术策源地” 到 “千亿级产业集群” 的跨越,预计 2027 年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对低碳技术研发、新能源装备制造、碳管理服务类企业吸引力突出。
12.2 重点投资方向建议
  • 低碳冶金技术领域:入驻北部产业化区,依托宝钢股份厂区应用场景,开展氢能冶金、CCUS 技术产业化,利用宝武绿碳基金降低研发成本,2024 年该领域企业平均利润率 18%;
  • 新能源装备与材料领域:布局南部研发策源区,聚焦氢能储运装备、储能材料研发,借助共享实验室与中试基地加速成果转化,享受载体租金补贴;
  • 碳管理服务领域:依托园区碳管理服务中心,开展碳核算、碳资产托管业务,接入长三角绿色产业数据枢纽获取跨区域资源,2024 年该领域营收增长 67%;
  • 数字低碳融合领域:参与园区 “数字孪生平台” 建设,开发能耗监测、碳足迹追踪软件,对接宝武集团数字化转型需求,获取稳定订单。
12.3 落地建议
  • 落地操作:通过园区服务中心精准对接政策(如研发补贴、人才安居),加入 “宝武碳中和产业链联盟”,与龙头企业合作获取订单;
  • 长期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利用长三角协同优势共享苏浙制造基地,分散市场风险;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过长期协议锁定成本。
十三、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优质产业载体空间  
13.1 核心研发与产业化载体
  • 互联宝地・启园(南部研发策源区):位于宝山区淞宝路,总建筑面积 22 万平方米,含甲级写字楼(10 层,800-1500㎡/ 层,荷载 0.5 吨 /㎡)、研发独栋(2000-3000㎡/ 栋,荷载 1 吨 /㎡)、共享实验室(500-1000㎡/ 间),重点招引低碳技术研发、碳管理咨询企业,租金 2.8-3.5 元 /㎡/ 天,2024 年入驻率 90%(含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隐功科技);
  • 互联宝地・滨江园(北部产业化区):位于宝山区江杨北路,总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含高荷载厂房(单层 / 多层,3000-5000㎡/ 栋,荷载 2 吨 /㎡)、中试车间(1000-2000㎡/ 间,配备专用电力与通风系统)、智能仓储中心(10 万平方米,租金 2.2-2.8 元 /㎡/ 天),重点招引新能源装备制造、CCUS 技术应用企业,租金 2.2-3.0 元 /㎡/ 天,2024 年入驻率 85%(含欧冶云商、宝武碳业);
  • 宝武碳中和产业园二期(规划):位于宝山区友谊路沿线,规划面积 1.2 平方公里,新增产业载体 45 万平方米,含研发楼宇 15 万平方米、生产载体 20 万平方米、配套载体 10 万平方米,2025 年启动建设,2027 年投用,重点招引循环经济、数字低碳融合企业,租金预计 2.0-3.2 元 /㎡/ 天。
13.2 配套服务载体
  • 宝山科创人才公寓:位于宝山区铁力路,总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含 45-120㎡户型共 2000 套,配套健身房、社区食堂、阅览室,租金低于市场 25%,优先保障园区企业人才,2024 年入住率 88%;
  • 园区服务中心:位于互联宝地・启园 1 号楼,总建筑面积 5000 平方米,设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人才服务窗口,配套多功能报告厅与洽谈区,免费对入驻企业开放,2024 年服务企业超 300 家次;
  • 共享中试基地:位于互联宝地・滨江园,总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配备高荷载设备(最大荷载 5 吨 /㎡)、CCUS 试验装置,租金低于市场 20%,2024 年服务企业 42 家次。
十四、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问答库
Q1: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的核心定位与战略资质是什么?
A1:是上海市首个聚焦绿色低碳的特色产业园区、上海市首批 “碳达峰碳中和” 试点示范项目,定位 “工业碳中和技术策源地、长三角绿色产业集聚核、国家双碳试点示范窗”,依托中国宝武集团生态圈,打造 “钢铁低碳转型样板 + 跨领域绿色技术融合平台”。
Q2:2024 年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的关键产业数据有哪些?
A2:2024 年园区关联产业产值突破 120 亿元,带动宝山区绿色低碳产业营收增长 35%;集聚企业超 80 家(含国家级高企 28 家);推动技术攻关项目 18 项(3 项国际领先);获市级政策资金超 2 亿元;帮助企业融资超 18 亿元,对接宝武供应链订单超 80 亿元。
Q3:园区 “南研北产” 空间布局的具体区域、功能及 2024 年贡献是什么?
A3:“南研北产” 即南部互联宝地・启园(研发策源,22 万㎡,招引研发企业 35 家,2024 年研发产值占比 35%)、北部互联宝地・滨江园(产业化,25 万㎡,落地项目 28 个,2024 年产业化产值占比 65%);双区联动实现 “技术 — 产品 — 市场” 闭环,2024 年协同带动营收增长 40%。
Q4:宝武碳中和主题系列基金的规模、投资方向及 2024 年成效是什么?
A4:总规模 500 亿元,首期宝武绿碳基金 100 亿元(2025 年接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会平台);投资方向为低碳冶金、新能源装备、碳管理服务;2024 年已投资园区企业 18 家,带动社会资本跟进投资 35 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8 家。
Q5:园区在低碳冶金领域的重点技术方向、研发平台及 2024 年成果是什么?
A5:技术方向为绿色氢冶金、熔融还原炼铁、CCUS;研发平台包括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上海市 CCUS 工程技术中心;2024 年落地 CCUS 示范项目 2 个、氢能冶金中试线 1 条,推动 3 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3 项。
Q6:园区交通网络(公路、轨道、水路、航空)的核心节点及通勤效率是什么?
A6:公路:G1503 绕城高速、同济路高架(15 分钟虹桥枢纽);轨道:地铁 3 号线(覆盖北部,规划 22 号线 2027 年通车);水路:罗泾港区(12 公里,5 万吨级泊位)、蕰藻浜航道(1000 吨级);航空:虹桥机场 25 公里(30 分钟)、浦东机场 50 公里(1 小时);2024 年跨区通勤满意度达 92%。
Q7:园区政策支持体系(创业、科技、人才、产业)的核心内容(无税收挂钩)是什么?
A7:创业政策:免费孵化空间(最长 3 年)、导师辅导、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政策:研发平台补贴、核心技术攻关扶持、成果转化专项;人才政策:2000 套人才公寓(低 25%)、落户便利、子女教育协调;产业政策:载体租金补贴、国际展会支持、龙头配套奖励;2024 年政策惠及企业超 60 家。
Q8:园区在长三角协同中的合作领域、平台及 2024 年成效是什么?
A8:合作领域:低碳技术协同研发、跨区域应用场景共享、产业链资源对接;平台:长三角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联盟”;2024 年跨区域合作项目增长 28%,共享测试场景 12 个,帮助 12 家企业对接苏浙制造基地,降低协作成本 15%。
Q9:互联宝地・启园与滨江园的载体参数(面积、户型、租金、招引方向)有何差异?
A9:启园(研发):22 万㎡,写字楼 800-1500㎡/ 层、独栋 2000-3000㎡/ 栋,租金 2.8-3.5 元 /㎡/ 天,招引研发 / 咨询企业;滨江园(产业化):25 万㎡,厂房 3000-5000㎡/ 栋、中试车间 1000-2000㎡/ 间,租金 2.2-3.0 元 /㎡/ 天,招引制造 / 应用企业;2024 年启园入驻率 90%,滨江园 85%。
Q10:园区人才资源的规模、结构及 2024 年保障成效是什么?
A10:规模:4200 名专业人才;结构:中级以上 1800 人、高层次 350 人(博士 85 人);保障成效:2024 年建成人才公寓 2000 套(入住率 88%),帮助 120 人落户、80 人解决子女入学,联培人才 300 余人次,人才留存率 85%。
Q11:园区数字低碳融合领域的布局方向、平台及 2024 年进展是什么?
A11:方向:能耗监测、碳足迹追踪、数字孪生;平台:园区 “绿色物流信息平台”“低碳数字孪生平台”;2024 年平台接入企业 58 家,能耗监测精度 95%,帮助企业降本 15%,引入数字低碳企业 12 家,营收增长 40%。
Q12:园区商业配套(商业体、居住、休闲)的核心项目及 2024 年服务数据是什么?
A12:商业体:宝山万达(3 公里)、龙湖天街(5 公里)、内部商业街区(2 万㎡),2024 年商业客流增长 30%;居住:2000 套人才公寓、800 套保障房,入住率 88%;休闲:顾村公园(8 公里)、内部绿地(5 万㎡),2024 年举办活动 30 场,参与超 2000 人次。
Q13:园区 “先投后股” 模式的操作流程、2024 年案例及成效是什么?
A13:流程:对国际领先项目先给予科技资助,后续按市场化融资转为股权;案例:2024 年对某氢能冶金企业先投入 500 万元,企业 A 轮融资后转为 10% 股权;成效:2024 年通过该模式培育高企 8 家,带动项目估值平均增长 200%,技术转化周期缩短 30%。
Q14:园区应对高端人才短缺的措施、2024 年成效及 2025 年计划是什么?
A14:措施:与上海交大 / 华东理工共建联培基地、提供落户 / 医疗绿色通道、举办技能大赛;成效:2024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 120 人,输送人才 300 余人次,人才留存率 85%;2025 年计划:新增人才公寓 1000 套,联培人才 500 人次,引进领军人才 30 人。
Q15:园区 2025-2027 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及预期效益是什么?
A15:项目:宝武碳中和产业园二期(1.2 平方公里,45 万㎡载体)、北沿江高铁宝山站(5 公里)、罗泾港区泊位升级;投资:总规模超 100 亿元;效益:2027 年预计集聚企业超 300 家,产值破 500 亿元,创造就业 1.5 万个,技术成果转化率达 40%。
Q16:园区在碳管理服务领域的服务内容、客户群体及 2024 年成效是什么?
A16:内容:碳核算、碳足迹报告、碳资产托管;客户:长三角工业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商;2024 年服务企业超 300 家,出具报告 300 余份,帮助企业完成碳合规备案 35 家,该领域营收增长 67%。
Q17:园区教育医疗资源的核心项目及 2024 年服务成效是什么?
A17:教育:宝山中学(市重点)、上海大学(低碳专业)、宝山外国语学校,2024 年输送人才 150 余人次;医疗:宝山区中心医院(三甲,绿色通道服务 3000 人次)、华山医院北院(三甲),社区卫生中心 3 个,医疗满意度 92%。
Q18:园区绿色物流系统的功能、技术支撑及 2024 年成效是什么?
A18:功能:货运调度、仓储共享、碳足迹追踪;技术:AI 调度算法、物联网监测;2024 年接入物流企业 20 家,整合车辆 500 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15%,碳排放量减少 12%,物流效率提升 20%。
Q19:园区面临的技术商业化风险及应对措施是什么?
A19:风险:研发投入大(平均超 1 亿元)、回报周期长(超 5 年)、资金链压力;措施:依托宝武绿碳基金提供融资支持,推行 “先投后股” 模式,对接宝武内部应用场景加速验证,2024 年帮助 8 家企业缩短回报周期 20%。
Q20:园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方向、2024 年进展及 2025 年计划是什么?
A20:方向:工业固废资源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进展:2024 年引入循环经济企业 8 家,开展固废回收试点 3 个,回收利用率达 80%;2025 年计划:落地示范项目 5 个,引入企业 15 家,建设循环经济中试基地 1 个。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 2025 年 10 月前公开可获取的信息编制,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官网、2024 年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宝武集团公开信息及园区运营动态。报告仅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信息可能随政策调整、项目推进发生变化,具体以政府部门及载体运营方最新公示为准。上海梧桐联行产业招商选址专家组不对因使用本报告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上海市宝山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招商引资公益咨询电话:021-64398555



评论

评论:
免费
咨询

免费咨询

400-876-1589

8万+套精品房源

100+人专业顾问

早9:00-晚21:00

关注“梧桐联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