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招商引资投资指南:企业投资选址决策解析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投资指南报告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招商引资公益咨询电话:021-64398555

一、报告基础信息
  • 报告用途:为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新硬件、聚变能源等领域企业,提供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产业布局、载体资源、营商环境的精准参考,助力对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与长三角协同网络,辅助区域战略决策。
  • 编制对象: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未来能源研发机构及生产性服务机构。
  • 数据时效:2025 年 11 月(政策依据为《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闵行区推进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经济数据来源于 2024 年试验区管委会年度报告、上海市人民政府权威发布)。
  • 编辑人:上海梧桐联行产业招商选址专家组。
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园区简介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简称 “试验区”)是 2019 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复设立的市级战略载体,位列上海人工智能 “4+X 创新融合载体” 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 “人工智能” 命名且冠以 “试验” 二字的产业园区。核心区坐落于闵行区马桥镇及周边区域,总规划面积 15.7 平方公里,涵盖闵开发东区与部分江川老工业基地,地处 “上海之本” 的冈身文化带,是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与 “大零号湾”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重要承载地。
试验区秉持 “规划、建设、运营三位一体” 理念,聚焦 “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新硬件”“四智” 产业定位,前瞻布局聚变能源未来赛道,构建 “人工智能 + 聚变能源” 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经过五年深耕,已集聚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超 150 家,覆盖从基础算力、芯片传感、关节模组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2025 年成功晋级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国仅两个具身智能方向国家级集群之一)。2024 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 611.4 亿元,全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 92 家,“十四五” 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87.65 亿元,集聚企业超 7600 家,包括世界 500 强投资企业 57 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18 家,培育鲸鱼机器人等独角兽企业,年税收贡献突破百亿元,单位面积经济产出密度位居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前列。
园区深度挖掘马桥四千年文化积淀,将 “千年冈身” 文化元素与 AI 产业生态有机融合,规划建设 “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 三位一体的产城共生家园,获评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和上海市首批 26 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成为上海建设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与产城融合未来之城样板。
三、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区位介绍
3.1 地理坐标与战略地位
核心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南部,东接紫竹国家高新区,西临闵行开发区,北靠莘庄工业区与 “大零号湾”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南邻黄浦江生态廊道。试验区距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约 20 分钟车程,距浦东国际机场 40 公里,1 小时覆盖长三角核心都市圈,通过 S32 申嘉湖高速、嘉闵高架等干道串联虹桥与浦东枢纽,现有轨交 5 号线文井路站距核心载体约 700 米,规划中的轨道交通 23 号线、嘉闵线将进一步增强区域联通效率。
3.2 战略叠加优势
深度融入三大国家级战略: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四大载体之一,承接全市 AI 产业核心布局;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大门建设,享受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政策红利;联动 “大零号湾” 科创策源功能区,形成 “孵化 + 智造” 的协同发展格局,已推动 7 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实现 “大零号湾孵化 + 试验区智造” 的落地转化。同时契合闵行区 “三科之城” 建设目标,叠加市级战略与区级资源,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双重赋能。
四、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区域产业分析定位
4.1 核心定位与产业体系
以 “千年冈身上的 AI 之城” 为品牌标识,打造 “全球具身智能产业标杆、国家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区、长三角‘AI + 未来能源’创新高地”,构建 “四智引领、双轮驱动、多链融合” 的现代产业体系:
  • 四智核心产业: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新硬件;
  • 双轮驱动格局:人工智能 + 聚变能源(未来赛道);
  • 多链融合支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4.2 产业赛道布局
  • 智能机器人:重点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协作机器人、教育 / 康复 / 陪伴机器人,集聚鲸鱼机器人、达闼机器人、非夕科技等企业,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
  • 智能运载系统:围绕航天、航空产业基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低空运载装备、智能无人机,吸引中国商飞、上海航天等龙头企业布局;
  • 智能感知系统:聚焦激光雷达、动态视觉传感器、机器视觉,推动工业应用深度融合;
  • 智能新硬件:发展 AI 芯片、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引入科大讯飞、紫光芯云中心等项目;
  • 未来赛道:聚变能源产业,依托中国聚变能源重大产业项目,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
  • 支撑产业: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产业提供全流程支撑。
4.3 发展路径
采用 “场景驱动 + 产学研协同 + 产城融合”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 “AI+” 与 “+AI” 双向赋能为核心,通过技术 “揭榜挂帅” 释放场景价值;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为依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步推进产业载体与城市配套建设,实现 “技术创新 — 场景落地 — 产业集聚 — 城市升级” 的良性循环。
五、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产业优势
5.1 场景赋能独特优势
作为上海唯一以 “试验” 命名的 AI 载体,拥有广阔的场景应用空间,累计建成 5 个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落地 24 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上海工业智能中心形成多场景复合超级应用场,海神机器人、智能巡防车等已在赛事、商业楼宇等场景常态化应用,为企业提供 “技术验证 — 场景落地 — 规模推广” 的全周期场景支持。
5.2 产业集群集聚优势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晋级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企业超 150 家,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场景应用全链条;吸引 ABB、西门子、强生等 28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及 200 余家行业亮点企业入驻,产业链配套率持续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显著。
5.3 服务体系创新优势
构建 “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应用链、产业链” 五链一体的企业服务体系,创新实施 “智造源” 专班服务机制,入选工信部 2024 年企业服务典型案例,提供从工商注册到人才落户的全流程 “贴心管家” 服务,项目审批效率行业领先(如维旺光电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一个月)。
5.4 后发空间拓展优势
总规划面积 15.7 平方公里,可开发载体总量超 100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 763 万平方米智能制造空间、83 万平方米智创研发空间,空间成片分布,便于企业规模化布局,满足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周期需求。
六、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交通优势
6.1 对外交通网络
  • 高速路网:周边环绕 S32 申嘉湖高速、沈海高速、沪昆高速等七条高速公路,3 分钟可达申嘉湖高速昆阳路匝道口,30 分钟可达虹桥国际机场、虹桥商务区,50 分钟可达浦东国际机场;
  • 轨道交通:现有轨交 5 号线文井路站步行 10 分钟可达核心载体,规划中的 23 号线、嘉闵线将直连园区,实现与中心城区快速联通;
  • 航空与航运:依托黄浦江航道与周边港口资源,实现航空、公路、水路多维联动,为全球化业务提供物流支撑。
6.2 内部通勤与物流效率
园区内部已完成 19 条道路建设,构建 “网格化” 交通体系,推进智能交通试点(交通信号智能调控、智能停车);多条通勤线路接驳轨道交通站点与产业组团,人才公寓与产业载体间通勤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布局智能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形成 “30 分钟上海核心物流圈” 与 “2 小时长三角物流网络”,毗邻虹桥 B 型保税物流中心,2024 年跨境电商业务量占上海市 54.53%。
七、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产业生态布局与功能平台
7.1 空间布局:双核引领、三带联动、多园协同
  • 双核引领:4.9 平方公里应用综合实践区(场景应用与示范推广)、10.8 平方公里产业创新发展区(研发与制造集聚);
  • 三带联动:望汇路历史文化与 AI 融合发展带、紫东路智能制造产业带、黄浦江生态廊道绿色创新产业带;
  • 多园协同:马桥人工智能科创园、闵行国际企业港、中爱国际创新园等功能园区,实现产业分类集聚。
7.2 核心功能平台
  • 产业创新平台:上海工业智能中心(产业地标与超级应用场)、中科闵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Ma BridgeSpace 创新空间;
  • 公共服务平台:试验区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 政务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认证、设备共享)、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
  • 开放合作平台:“AI 共潮生” 科技产业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会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 人才服务平台:高校产学研合作基地、人才公寓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八、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资源禀赋
8.1 产业资源
集聚 28 家世界 500 强关联企业、200 余家行业亮点企业与 150 家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国家级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带来技术溢出;中国聚变能源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构建未来能源生态,“大零号湾孵化 + 试验区智造” 模式提供创新源头支撑。
8.2 空间资源
总规划面积 15.7 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马桥人工智能科创园(9.2 万平方米)、闵行国际企业港(11 万平方米)等载体,剩余空间充足且成片分布,规划 763 万平方米智能制造空间、83 万平方米智创研发空间,载体类型涵盖研发楼宇、标准厂房、中试基地、孵化器。
8.3 人才资源
周边汇聚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高校,为企业输送高端研发与技术人才;已建成 8.7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提供 3000 多套华润有巢精品公寓,配套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全链条人才服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8.4 生态资源
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完成 642 亩绿化建设与 799 亩水系整治(全市首个跨区域水系平衡案例),规划 425 公顷蓝绿休闲空间,绿化覆盖率 41.7%,韩湘水博园、黄浦江岸线构成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
九、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商业配套与人居环境
9.1 生产配套
  • 物流:智能仓储中心、冷链物流设施、保税物流服务点,“仓储 — 分拣 — 配送” 一体化服务;
  • 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检测认证中心,5G 网络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
  • 能源基建:电力、供水、燃气设施完善,支持绿色工厂建设。
9.2 生活配套
  • 商业:距马桥万达 2.5 公里、龙湖闵行天街 3.5 公里,形成 “10 分钟品质生活圈”;园区配套咖啡轻食、食堂、超市等基础业态;
  • 居住:“高端住宅 + 人才公寓 + 保障性住房” 多层次体系,8.7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3000 余套)租金低于市场价 20%-30%;
  • 休闲:养云安缦酒店、旗忠高尔夫俱乐部、旗忠网球场等高端设施,园区内规划绿里线性绿地、AI 智研盒子等休闲场景。
9.3 教育医疗
  • 教育:涵盖马桥富杰幼儿园、依霖托育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资源完善,周边高校提供产学研合作支持;
  • 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德大药房等基础医疗设施,30 分钟内可达综合性医院,形成 “基础医疗 + 高端诊疗” 服务体系。
十、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营商环境
10.1 政务服务高效便捷
构建 “一站式” 政务服务体系,推行 “智造源” 专班服务机制与 “网格化” 企业服务,为重大项目开辟 “绿色通道”;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政企座谈会、线上平台及时解决企业难题,实现诉求 “一口收办”。
10.2 政策支持体系
  • 创业政策:低成本孵化空间、创业指导、资源对接服务,通过路演、沙龙助力初创企业获取资本与市场;
  • 科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对创新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给予专项支持;
  • 人才政策:高端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配套保障,优化出入境便利化措施;
  • 产业政策:围绕 “四智” 产业与聚变能源赛道,提供产业集聚、技术升级、场景应用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场景试点与产业协同。
10.3 企业服务保障
引入法律、财税、知识产权、金融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全链条服务生态;搭建产业对接平台,组织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增强企业根植性与发展信心。
十一、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优势分析
11.1 核心优势(Strengths)
  • 场景资源稀缺:上海唯一 AI “试验” 载体,多元化场景赋能技术落地;
  • 产业集群鲜明:国家级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全链条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 服务体系优质:“五链一体” 服务体系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政务服务高效;
  • 发展空间充裕:成片待开发空间与大规模规划载体,满足企业扩张需求。
11.2 潜在挑战(Weaknesses)
  • 产业基础较新:相较于成熟 AI 载体,产业积淀时间较短,部分细分领域产业链完整性待提升;
  • 高端人才竞争:面临全国 AI 领域人才争夺,高端研发与复合型人才引进压力较大;
  • 配套成熟度待提升:部分商业、医疗配套仍在建设中,与成熟园区存在差距。
11.3 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
  • 政策红利释放:国家与上海市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聚变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 场景需求增长: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治理智能化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 协同发展深化:与 “大零号湾”“紫竹高新区” 联动加强,承接创新溢出与产业转移。
十二、梧桐联行产业发展专家组研判分析总结
12.1 核心结论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凭借 “场景赋能 + 产业集群 + 服务创新 + 空间充裕” 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上海 AI 产业重要增长极。2024 年 611.4 亿元规上工业产值与国家级产业集群的落地,验证了 “场景驱动 + 产城融合” 模式的有效性。其场景资源稀缺性与后发空间充裕性构成独特优势,尤其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形成全国领先集群,聚变能源赛道布局增添长期潜力。未来 3-5 年,随着轨交落地与配套完善,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翻倍,对依赖场景落地、需要规模化空间的 AI 企业及未来能源创新企业吸引力显著。
12.2 重点投资方向
  • 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关节模组、控制系统);
  • 聚变能源配套:核心材料、关键设备、技术服务;
  • 智能运载系统:智能网联汽车、低空运载装备;
  • AI 场景应用:智能制造、城市治理、民生服务解决方案。
12.3 风险提示与建议
  • 风险:产业配套完善度不足、高端人才竞争激烈、区域同质化竞争;
  • 建议:初创企业优先选择成熟孵化器,借助 “智造源” 专班对接资源;重大项目锁定预留成片空间;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支撑;利用产业大会拓展合作伙伴;关注未来赛道政策导向,合理规划产能与研发投入。
十三、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优质楼宇园区载体空间
13.1 核心产业载体
  • 马桥人工智能科创园:总建面 9.2 万平方米,含 10 栋独栋厂房(2300-3200㎡/ 栋)与 4 栋产业大厦(1260㎡/ 层),首层层高 7.2 米,适配研发办公、中试生产,距轨交 5 号线 700 米,剩余 2.5 万平方米空间,重点吸引 AI、智能制造企业;
  • 闵行国际企业港:总建面 11 万平方米,16 栋独栋厂房 + 2 栋产业大厦,首层层高 7.2 米,配套综合服务中心,距轨交 5 号线 10 分钟步行路程,剩余 3 万平方米空间,聚焦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
13.2 特色创新载体
  • 上海工业智能中心:总建面 8 万平方米,定位多场景复合超级应用场,配套多功能会议中心、展示区,5G 全覆盖,剩余 1.2 万平方米研发与场景测试空间,吸引 AI 场景应用、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
  • 中爱国际创新园:总建面 6 万平方米,国际化创新孵化载体,配套跨境服务平台、人才公寓,剩余 1.5 万平方米空间,重点吸引海外归国团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13.3 创新创业载体
  • 联东 U 谷・马桥智能制造产业园:总建面 15 万平方米,20 栋独栋厂房 + 2 栋综合服务楼,面积分割 500-3000㎡,配套智能仓储、共享实验室,剩余 4 万平方米空间,吸引智能硬件、机器人零部件企业;
  • 闵虹智造源:总建面 7 万平方米,孵化办公 + 中试车间,配套创业咖啡、路演中心,剩余 1.8 万平方米孵化空间,重点吸引 AI、大数据、智能新硬件初创企业。
十四、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招商问答库
  1. 问: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核心战略定位是什么?
答:定位 “全球具身智能产业标杆、国家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区、长三角‘AI + 未来能源’创新高地”。
  1. 问:试验区的规划面积是多少?
答:总规划面积 15.7 平方公里,涵盖闵开发东区和部分江川老工业基地。
  1. 问:“四智” 产业体系具体指什么?
答: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四大核心产业。
  1. 问:2024 年核心经济数据有哪些?
答:规上工业产值 611.4 亿元,规上工业企业 92 家,“十四五” 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87.65 亿元。
  1. 问:产业集群有哪些亮点?
答: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集聚 150 余家企业,2025 年晋级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国仅 2 个具身智能方向国家级集群)。
  1. 问:场景应用优势体现在哪里?
答:建成 5 个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落地 24 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上海工业智能中心为多场景复合超级应用场。
  1. 问:交通网络覆盖情况如何?
答:7 条高速环绕,现有轨交 5 号线文井路站,规划 23 号线、嘉闵线直达,30 分钟可达虹桥 / 浦东机场。
  1. 问:企业服务体系有什么特色?
答:“五链一体” 服务体系 +“智造源” 专班,入选工信部 2024 年企业服务典型案例,提供全流程 “贴心管家” 服务。
  1. 问:已集聚哪些重点企业?
答:ABB、西门子、强生等 28 家世界 500 强关联企业,鲸鱼机器人、达闼机器人、非夕科技等 200 余家行业亮点企业。
  1. 问:人才配套有哪些?
答:8.7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3000 余套),租金低于市场价 20%-30%,解决高端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问题。
  1. 问:核心产业地标是什么?
答:上海工业智能中心,已实现机器人巡防、智能咖啡制作等多场景常态化应用。
  1. 问:开放合作平台有哪些?
答:“AI 共潮生” 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会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1. 问:生态建设成果有哪些?
答:完成 642 亩绿化、799 亩水系整治,实现全市首个跨区域水系平衡,绿化覆盖率 41.7%。
  1. 问:商业配套核心载体有哪些?
答:马桥万达、龙湖闵行天街、龙湖星悦荟,形成 “10 分钟品质生活圈”。
  1. 问:创业政策支持方向是什么?
答:低成本孵化空间、创业指导、资源对接,路演与沙龙助力获取资本。
  1. 问:科技政策重点支持什么?
答: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行技术 “揭榜挂帅”。
  1. 问:未来前瞻赛道是什么?
答:聚变能源产业,依托中国聚变能源重大产业项目打造配套集聚区。
  1. 问:物流优势是什么?
答:“30 分钟上海核心物流圈”“2 小时长三角物流网络”,毗邻虹桥 B 型保税物流中心。
  1. 问:生产配套有哪些优势?
答:智能仓储、冷链物流,公共技术平台覆盖检测认证,5G 与工业互联网全覆盖。
  1. 问:与 “大零号湾” 联动机制是什么?
答:“大零号湾孵化 + 试验区智造” 协同,已推动 7 家智能机器人企业落地转化。
  1. 问:教育配套资源有哪些?
答:马桥富杰幼儿园、依霖托育园等学前机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周边高校产学研支持。
  1. 问:政务服务有哪些特色?
答:“一站式” 服务、“绿色通道”、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项目审批效率行业领先。
  1. 问:智能机器人产业覆盖哪些环节?
答:核心零部件(芯片、传感器、关节模组)、整机制造、场景应用全链条。
  1. 问: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哪些领域?
答:“四智” 产业与聚变能源赛道,鼓励场景应用与产业协同。
  1. 问:内部交通建设成果有哪些?
答:19 条道路建成,“网格化” 交通体系,智能交通试点(信号调控、智能停车)。
  1. 问:载体总规划规模有多大?
答:763 万平方米智能制造空间、83 万平方米智创研发空间、115 万平方米商业办公。
  1. 问:典型应用场景有哪些?
答:智能制造、城市治理、民生服务、赛事保障,如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巡防、智能咖啡制作。
  1. 问:人才政策有哪些支持?
答: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优化出入境便利化措施。
  1. 问:重点推荐投资方向有哪些?
答:具身智能机器人、聚变能源配套、智能运载系统、AI 场景应用。
  1. 问:投资风险主要有哪些?
答:产业配套完善度不足、高端人才竞争激烈、区域同质化竞争。
十五、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上海梧桐联行产业招商选址专家组编制,内容基于 2025 年 11 月前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含上海市政府官网、试验区管委会年度报告、权威新闻报道)。报告仅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信息可能随政策调整、项目推进发生变化,具体以政府部门及载体运营方最新公示为准。编制方不对因使用本报告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招商引资公益咨询电话:021-64398555



评论

评论:
免费
咨询

免费咨询

400-876-1589

8万+套精品房源

100+人专业顾问

早9:00-晚21:00

关注“梧桐联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