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招商引资投资指南|企业投资决策解析


上海市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招商引资投资指南

上海市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招商引资电话:021-64398555

报告编号:SH-IP-015
报告日期:2025 年 10 月 16 日
编制单位:上海梧桐联行产业招商选址专家组
报告用途:为硬科技企业、高校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机构提供产业布局、创新资源及投资环境的精准参考,助力技术落地、企业孵化及产业链协同决策
编制对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团队,科技服务机构及股权投资机构
数据时效:2025 年 10 月(政策依据为 2023-2025 年发布文件,经济数据来源于 2024 年度统计及园区运营报告)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园区简介
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是宝山区与上海大学联合打造的 “环大学经济圈” 标杆载体,核心主体为 1991 年成立的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03 年获批国家级),2020 年作为上海首批环高校创新平台启动建设,纳入上海 “南北转型” 战略重点科创载体集群,是宝山 “科创中心主阵地” 建设的 “西翼核心”。
园区聚焦硬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构建 “超前孵化 + 合伙转化 + 商业加速” 全链条生态,形成以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为圆心的 “1 公里创新圈”(教授骑自行车即可实现成果转化)。截至 2024 年底,落地企业超 600 家(含高校成果转化企业近百家),3 年累计孵化项目 405 个(2024 年单年 133 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 95 项,转化金额超 2 亿元,企业累计获社会融资超 8 亿元;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62 家、专精特新企业 28 家,孵化企业斩获全国 “互联网 +” 国赛金奖、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获评上海市级科创孵化器。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约 57 平方公里(核心区 21 平方公里),跨宝山、静安、嘉定三区布局 “一核十三基”,2026 年目标孵化企业超 800 家,成果转化金额突破 5 亿元,培育 10 家估值超 10 亿元的硬科技企业。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区位介绍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地理坐标
核心区位于宝山区大场镇丰翔路 888 号(容大中心),以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为核心向外辐射,东接杨行镇,南邻静安区彭浦镇,西连嘉定区江桥镇,北依蕰藻浜生态廊道。核心区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 12 公里,是全市距离市中心最近的高校科创园区;3 公里内覆盖 430 公顷顾村公园,生态环境优越,员工工作生活平衡度高。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战略叠加优势
深度融入上海 “科创中心主阵地” 与 “南北转型” 双重战略,是宝山 “一核一带” 大学科技园集群的核心极点(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北大科技园等载体)。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个概念验证基地落地优势,承接张江科学城基础研究成果、G60 科创走廊中试需求,共享长三角 38% 的高校科研资源,形成 “基础研究在高校、中试转化在园区、产业应用在长三角” 的协同格局;同时联动宝钢集团、上汽集团等本地龙头,为成果落地提供应用场景,2024 年园区企业与本地机构合作金额超 4 亿元。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区域产业分析定位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战略定位
以 “区校协同创新” 为核心,打造国内领先的硬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上海市未来产业育种平台长三角产学研协同示范窗口,成为宝山 “科创强区” 的核心引擎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高地,重点服务上海 “未来产业” 布局(智能、材料、健康、能源、空间)。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细分赛道布局
  • 未来智能领域:聚焦人机交互、智能传感、工业软件,依托上海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百度共建智能制造验证中心,开发工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识别精度达 99.8%);2024 年培育 2 家估值超 5 亿元的 AI 企业,技术应用于汽车焊接、物流分拣场景;
  • 未来材料领域: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A 类学科为支撑,重点布局功能陶瓷、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孵化芬创科技(新型陶瓷涂层)、上大超碳(石墨烯应用)等企业,其中轻量化石墨烯铝合金项目实现 “50 万研发投入→1000 万估值” 增值;
  • 未来健康领域:拓展生物合成、精准医疗、康复器械,建设合成生物产业特色载体(容大中心),推动微生物发酵技术产业化,已孵化 8 家相关企业,其中 1 家进入三甲医院临床试验阶段;
  • 未来能源领域:布局氢能储运、光伏材料、智能电网技术,与诺基亚贝尔合作新能源验证中心,开展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研发,2024 年相关技术获国家电网试点应用;
  • 未来空间领域:聚焦智能建造、空间信息服务,联合上海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协同平台,已应用于宝山旧改项目,效率提升 30%。
四、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产业优势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区校协同深度融合优势
构建 “高校学科 + 园区载体 + 企业需求” 三维联动机制:上海大学开放材料、机械工程等 7 个 A 类学科资源,派驻 23 名教授担任园区 “技术导师”,共建 12 个联合实验室(如石墨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创新 “合伙转化” 模式,实现 “专注研发的教授 + 专业运营的园区” 精准对接,成果转化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 40%。2024 年高校成果落地转化率达 32%,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15 个百分点,上海大学师生创业企业获风险投资超 10 亿元。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优势
建立 “超前孵化 - 深度孵化 - 成长孵化” 三级体系:
  • 超前阶段:深入上海大学实验室识别潜力课题,依托长三角概念验证基地开展 “技术 + 商业” 双验证;
  • 深度阶段:提供 1200 平方米免费中试空间,配备精密检测设备 200 余台(如电子显微镜、材料试验机);
  • 成长阶段:通过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提供加速服务(如政策申报、融资对接)。
2024 年孵化项目存活率达 68%,较全国大学科技园平均水平高 22 个百分点,培育出 3 家估值超 10 亿元的 “硬科技独角兽” 雏形企业。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龙头带动产业集聚优势
集聚宝马(智能制造)、百度(AI 技术)、诺基亚贝尔(新能源)等跨国龙头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龙头企业每年发布技术需求超 50 项(如宝马智能焊接技术、百度工业 AI 算法),2024 年带动 200 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促成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 3.5 亿元;形成 “龙头提需求 - 高校攻关 - 园区转化” 的协同链条,配套企业与龙头合作周期较外部企业缩短 50%。
(四)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政策资本双重赋能优势
叠加国家 “先投后股” 试点、市级科创专项及区级 “科创 30 条” 政策,累计获得政策扶持超 1.5 亿元;设10 亿元环上大科创基金,联动社会资本形成 30 亿元投资规模,重点支持概念验证与中试阶段项目(2024 年为 42 家企业提供股权投资超 2 亿元);推出 “科易贷” 特色金融产品,贷款审批周期压缩至 7 个工作日,2024 年为企业授信超 3 亿元,有效缓解科技企业 “融资难” 问题。
五、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交通优势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轨道交通
3 条地铁环绕覆盖,规划线路加持:已开通地铁 7 号线(祁华路站,距核心区 2 公里)、15 号线(丰翔路站,2 公里)、11 号线(李子园站,3.5 公里),规划中的 22 号线将在园区西侧设站;园区开通免费接驳巴士(高峰 10 分钟一班,平峰 15 分钟一班)对接三大站点,25 分钟内直达静安寺、上海火车站等核心区域,员工通勤满意度达 85%。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地面路网
紧邻 4 条城市快速通道:S20 外环线丰翔路出入口(500 米)、沪嘉高速(S5)、沪翔高速(S6)、崧泽高架(S7),核心区自驾 15 分钟可达虹桥国际机场 / 高铁站,35 分钟抵达浦东国际机场,1 小时内覆盖苏州、无锡、南通等长三角城市核心区;园区内部路网密度达 7.5 公里 / 平方公里,满足精密设备运输需求(如中试仪器、实验室装置)。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枢纽衔接
通过 S5 沪嘉高速对接上海铁路西北物流中心(8 公里),依托蕰藻浜航道实现 “陆 - 水” 联运(20 公里内通达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24 年园区企业通过 “陆 - 水” 联运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 12%;需客观说明:丰翔路早晚高峰(7:30-9:00、17:00-19:00)存在轻度拥堵,建议物流车辆优先选择 S20 外环线通行。
六、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区域产业生态布局与功能平台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产业生态布局
采用 “一核十三基、四区联动” 空间布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
  • 核心引擎区(丰翔路 888 号):聚焦概念验证与研发孵化,容大中心、上大科技园总部集聚,占园区总面积 25%,2024 年贡献 70% 的成果转化金额;
  • 十三大产业基地:跨宝山、静安、嘉定三区布局,分别承载中试生产(嘉定跨界基地)、成果展示(上海国际研发总部)、人才培训(零号基地)等功能,形成 “校区 - 园区 - 社区 - 城区” 融合发展圈;
  • 四区联动:划分未来智能研发区(创智空间)、新材料中试区(上大科技园核心园)、健康产业孵化区(容大中心)、能源技术试验区(诺基亚贝尔合作区),实现 “研发 - 中试 - 生产 - 应用” 空间闭环。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核心功能平台
  1. 概念验证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基地开放 1200 平方米免费空间,提供 “技术可行性验证 + 商业价值评估” 双服务,2024 年完成 36 项技术验证(如合成生物菌种、AI 传感算法),为成果落地打通 “死亡谷”;
  1. 中试转化平台:建有智能制造、新能源等 6 个专业中试中心,配备精密检测设备 200 余台(总价值超 1 亿元),为企业提供小批量试生产服务,中试成功率达 58%(高于行业平均 20 个百分点);
  1. 产学研对接平台:每年举办 “上大科技成果展演”“长三角硬科技对接会” 等活动,2024 年促成百项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签约合作金额超 1.2 亿元;开发 “科创宝” 数字化平台,入驻企业 3600 余家,发布成果 2566 个、技术需求 2989 个;
  1. 金融服务平台:联动宝山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提供股权融资、设备租赁、信用贷款 “一站式” 服务,2024 年推动 8 家企业完成 Pre-A 轮融资,平均融资额超 3000 万元。
七、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资源禀赋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产业资源
集聚 600 余家科技企业,形成 “百度 + 宝马” 龙头引领、“芬创科技 + 智能传感企业” 细分突破的格局,覆盖从基础研究(上海大学实验室)到产业化(嘉定跨界基地)的全链条;上海大学年均科研经费超 15 亿元,拥有 12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如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园区提供持续技术支撑;2024 年园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8 亿元,同比增长 40%。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空间资源
已建成产业载体 52 万平方米(含研发办公 22 万㎡、中试车间 15 万㎡、标准厂房 15 万㎡),2025 年将新增芈城 T3 科创街二期、创智空间等载体 18 万平方米;通过存量工业用地改造(容积率从 1.0 提升至 2.8),载体建设成本较新增用地降低 25%,土地出让价格较上海同类型科创园区低 20%,有效降低企业初始投入。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政策资源
叠加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政策 + 宝山科创 30 条 + 区校专项政策” 三重红利:对未来产业项目最高补贴 5000 万元,对研发投入超 1 亿元的企业额外给予 5% 奖励,对引入配套企业的龙头最高奖励 800 万元;2024 年园区企业平均享受政策补贴金额达 320 万元,政策覆盖率超 90%,其中 “先投后股” 试点已成功培育 4 家成长型企业(后期通过股权转让退出,不干预经营)。
(四)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生态资源
距 430 公顷顾村公园 3 公里,园区内建有 2 公里滨河绿带(沿蕰藻浜),绿化覆盖率达 35%;芈城 T3 科创街、容大中心等载体配套屋顶农场、共享庭院,实现 “生产 - 生态 - 生活” 融合;2024 年企业员工生态满意度达 88%,较上海同类园区高 12 个百分点。
八、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商业配套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商业载体
3 公里生活圈覆盖龙湖天街(商业体量 25 万㎡)、经纬汇(12 万㎡) 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涵盖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如星巴克、万达影城、永辉超市);园区周边 1 公里内有社区商业中心(如大场镇社区广场)、餐饮街区(丰翔路美食街)等基础配套,满足员工日常消费需求;核心区规划建8 万平方米科创综合体(2026 年投用),将引入高端商务餐饮(计划引入米其林推荐餐厅 1 家)、科技展示中心(常态化举办硬科技展会),完善高端商业配套。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教育医疗
教育:3 公里内有大场中心小学、上海大学附属宝山外国语学校、宝山世界外国语学校等 10 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上海大学宝山校区距园区核心区仅 1 公里(共建机器人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实习基地,2024 年输送毕业生 180 余人);
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三甲)、宝山区大场医院环伺,与华山医院共建 “人才健康管理中心”,为企业高端人才提供年度体检(免费)、专属诊疗(专家门诊绿色通道)服务,2024 年服务人才超 400 人次。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生活配套
已建成人才公寓 1500 套(户型涵盖一居室、两居室,配备家具家电),2025 年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 1000 套,租金较周边市场价格低 35%(平均月租 2200-3200 元);园区配套 “24 小时青年创新生态单元”,含共享办公(500 个工位)、健身房(24 小时开放)、咖啡吧(提供创业沙龙场地),“15 分钟生活圈” 覆盖率达 80%;需客观说明:高端商业(如奢侈品店、高端酒店)仍依赖龙湖天街、宝山万达,2026 年科创综合体投用后将改善。
九、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营商环境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政务服务效能
推行 “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 改革,科研用地项目审批环节从 18 项缩减至 10 项,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 18 个工作日;设立 “科创服务专员” 制度(每个重点项目配备 1 名专员 + 1 名技术导师),规资、科创、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办公,2024 年推动芬创科技、上大超碳等 12 个项目实现 “30 天备案落地”,创区域科创项目审批速度纪录;政务服务线上化率达 95%,企业 “最多跑一次” 事项占比超 90%。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企业服务体系
建立 “企业诉求直通车” 机制(线上平台 + 线下窗口),2024 年累计解决企业设备进口(如精密中试仪器通关)、人才落户(协助 86 名高层次人才落户)、政策申报(指导 136 家企业申报补贴)等诉求 136 件,响应时效平均不超过 12 小时;针对科技企业推出 “环评预审 + 分期验收” 模式(中试阶段先预审,量产阶段再验收),降低合规成本 30%,获评 “上海市科技企业服务示范园区”。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制度创新环境
首创 “概念验证补贴机制”,对通过验证的项目给予 30% 的研发投入补贴,2024 年发放补贴 600 万元,支持 20 个早期硬科技项目;开展国家 “先投后股” 试点,对估值低于 5000 万元的早期项目给予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不超过 20%),后期通过股权转让退出,不干预企业经营,已成功培育 4 家成长型企业(估值均超 2 亿元);建立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2024 年协助企业申请专利 685 件,处理侵权纠纷 12 起,维权成功率 100%。
十、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优势分析
  1. 区校协同优势:与上海大学实现 “1 公里创新圈” 无缝衔接,学科资源开放度(7 个 A 类学科)、成果转化效率(32% 转化率)均居上海大学科技园前列,教授技术导师驻场服务模式解决 “实验室到市场” 的技术断层问题;
  1. 孵化体系优势:“三级孵化 + 概念验证” 全链条服务覆盖项目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周期,68% 的孵化存活率为企业降低创业风险,10 亿元科创基金可精准匹配种子轮、天使轮等不同阶段资金需求,2024 年基金投资项目平均估值增长 180%;
  1. 交通通达优势:“3 轨 4 高速” 构建 “15 分钟虹桥、35 分钟浦东” 的通勤圈,便于对接长三角供应链(如苏州零部件供应商、宁波港口)与国际物流枢纽,2024 年园区企业长三角业务占比达 70%;
  1. 成本效能优势:存量盘活载体租金(1.8-2.5 元 /㎡/ 天)较上海中心城区同类载体低 50%,人才公寓租金补贴(低 35%)进一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中试设备共享(免费使用时长超 100 小时 / 年)减少固定资产投入。
需客观说明:园区高端制造空间相对不足(中试后规模化生产需依托嘉定跨界基地或宝山其他产业载体);未来产业研发周期长(3-5 年)、投入大(单项目研发超 2000 万元),对企业技术储备与资金实力要求较高,早期项目盈利周期较长(平均 3-4 年)。
十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区域产业优惠扶持政策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产业政策
  1. 固定资产补贴:新落户的未来产业企业(智能、材料、健康等),按研发设备投资额的 35% 给予补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项目补贴比例提至 45%,单个项目最高 5000 万元;存量改扩建项目(如厂房升级为中试车间)给予建安成本 30% 补贴,最高 2000 万元(2024 年某新材料企业获补 1800 万元);
  1. 租金与运营补贴:租赁园区载体的研发型企业,给予前 3 年租金补贴(首年 80%、次年 60%、第三年 40%),年最高补贴 400 万元;年度营收超 5 亿元的科技企业,给予营收 2% 的增长奖励,最高 1000 万元(2024 年某 AI 企业获补 950 万元);
  1. 产业链协同奖励:龙头企业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按配套企业年度营收的 3% 给予奖励,单个龙头企业年奖励上限 800 万元;联合配套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额外给予研发投入 15% 补贴(2024 年宝马联合 3 家配套企业攻关获补 600 万元)。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人才政策
  1. 高端人才激励:产业领军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给予最高 300 万元安家补贴;院士团队落地项目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启动资金,并配套 3000 平方米免费研发空间(2024 年某院士团队获补 800 万元);
  1. 青年人才保障:应届博士毕业生入驻人才公寓的,给予最长 48 个月房租全额补贴(月均 2200-3200 元);入选区级青年科技英才的,给予 50 万元创业启动补贴及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优先对接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1. 人才服务支持:与华山医院北院共建 “人才健康管理中心”,为高端人才提供年度体检、专属诊疗(如专家门诊预约);每年组织 10 场 “高校 - 企业” 人才对接会(2024 年举办 12 场),成功匹配技术人才 450 余人(含博士 120 人)。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科技政策
  1. 研发创新补贴:联合上海大学开展 “卡脖子” 技术攻关(如高精度传感器、合成生物菌种)的,给予研发投入 55% 补贴,最高 1500 万元;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的,给予最高 800 万元建设补贴(2024 年某中试基地获补 600 万元);
  1. 成果转化奖励:上海大学成果在园区转化的,给予承接企业最高 800 万元奖励(按转化金额 30% 补贴);获得发明专利的,每件给予 10 万元奖励(单个企业年最高 300 万元),2024 年园区企业获发明专利授权 210 件;
  1. 平台建设支持: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的,分别给予 2000 万元、1000 万元一次性补贴;为园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超 1000 次 / 年的,给予 100 万元运营奖励(2024 年上海市机器人检测认证中心分中心获补 100 万元)。
十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优质载体空间 / 产业空间
(一)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容大中心
  • 位置:丰翔路 888 号(核心区);
  • 规模:总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含 4 幢研发楼、1 幢中试楼);
  • 定位:合成生物产业特色载体、长三角概念验证基地核心区,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材料领域;
  • 空间:提供 300-2000 平方米研发办公空间(层高 4.5-6 米,适配实验室布局,可定制通风、排污系统);
  • 租金:2.2-2.8 元 /㎡/ 天;
  • 配套:共享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发酵罐等设备)、精密检测中心(电子显微镜、质谱仪)、地下停车场(400 个车位)、员工餐厅;
  • 交通:距 15 号线丰翔路站 2 公里,园区提供免费接驳巴士(早 7 点 - 晚 9 点);
  • 入驻企业:已引入芬创科技(新型陶瓷)、某合成生物企业等 28 家,2024 年成果转化金额超 8000 万元。
(二)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芈城 T3 科创街
  • 位置:上大路 668 号(紧邻上海大学北门);
  • 规模:总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含 3 幢研发楼、1 幢配套楼);
  • 定位:“24 小时青年创新生态单元”,聚焦未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服务上海大学师生创业项目;
  • 空间:提供 200-1500 平方米灵活空间(含共享工位、独立办公室),最小 200㎡起租;
  • 租金:1.8-2.3 元 /㎡/ 天(师生创业项目额外享 10% 优惠);
  • 配套:人才公寓 500 套(月租 2200-3200 元)、共享健身房(24 小时开放)、路演大厅(可容纳 200 人)、咖啡吧(创业沙龙场地);
  • 交通:距 7 号线祁华路站 2 公里,步行 10 分钟可达上海大学宝山校区;
  • 优势:2024 年孵化师生创业项目 45 个,获社会融资超 1.2 亿元,其中 2 个项目入选 “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 TOP10。
(三)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上海大学科技园核心园
  • 位置:锦秋路 809 号(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东侧);
  • 规模:总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含 5 幢研发楼、3 幢中试车间);
  • 定位: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主体载体,聚焦未来材料、未来能源领域中试转化;
  • 空间:提供 500-3000 平方米研发及中试空间(层高 7.2 米,承重 5 吨 /㎡,配备独立货梯与排污系统);
  • 租金:2.0-2.6 元 /㎡/ 天;
  • 配套:联合实验室(与上海大学共建,共享 12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资源)、科技展示中心(常态化举办材料成果展)、物流中转站;
  • 交通:距 15 号线锦秋路站 3 公里,园区班车对接;
  • 入驻企业:已入驻上大超碳(石墨烯)、某氢能材料企业等 32 家高校成果转化企业,2024 年中试成功率达 65%。
(四)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环上大创智空间
  • 位置:沪太路 3651 号;
  • 规模:总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含 3 幢研发楼、1 幢算力中心);
  • 定位:未来智能与数字经济核心载体,联合百度共建智能制造验证中心;
  • 空间:提供 100-1000 平方米研发办公空间(精装修,配备高速网络);
  • 租金:2.1-2.7 元 /㎡/ 天;
  • 配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GPU 集群,算力 10PFlops)、工业软件测试平台(适配汽车、电子行业)、会议室(可视频会议);
  • 交通:距 7 号线大场镇站 2.5 公里,公交 963 路直达;
  • 成果:2024 年培育出 2 家估值超 5 亿元的 AI 企业,技术应用于宝马智能工厂、宝钢设备巡检场景。
(五)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嘉定跨界创新基地
  • 位置:嘉定区江桥镇金园一路;
  • 规模:总建筑面积 7 万平方米(含 4 幢标准厂房、2 幢配套楼);
  • 定位:跨区布局的中试生产载体,解决园区高端制造空间不足问题;
  • 空间:提供 800-5000 平方米标准厂房(层高 8 米,适配规模化生产设备);
  • 租金:1.6-2.0 元 /㎡/ 天(园区企业享 15% 优惠);
  • 配套:物流中转站(对接上海铁路西北物流中心)、员工宿舍(300 间,月租 1800-2500 元)、食堂(可容纳 800 人);
  • 交通:距 S6 沪翔高速出入口 1 公里,自驾 20 分钟可达园区核心区;
  • 优势:2024 年承接 15 家中试后企业规模化生产,年产值超 6 亿元,物流成本较市区降低 20%。
十三、梧桐联行专家组研判分析总结
(一)核心结论
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凭借 “区校协同深度融合(上海大学 7 个 A 类学科 + 23 名教授导师)、全链条孵化体系完善(68% 存活率 + 10 亿基金)、政策资本精准赋能(三重红利 + 先投后股)、区位交通优势突出(3 轨 4 高速)” 四大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长三角硬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载体。其聚焦未来产业育种与高校成果落地的细分布局,与上海 “科创中心主阵地” 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未来 3 年(2025-2027 年)将随着 8 万㎡科创综合体投用、嘉定跨界基地扩容进入成果转化与产业爆发期,适合技术驱动型(核心技术源自高校)、高校衍生型(师生创业)、中试转化型(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科创企业入驻。
(二)重点投资方向建议
  1. 未来材料研发项目:优先入驻上海大学科技园核心园,聚焦功能陶瓷、生物医用材料方向,可享受设备投资 45% 补贴(国家重大项目)与上海大学联合实验室资源(共享国家级设备),借力中试平台加速产品迭代(中试周期缩短 30%),预计 3-4 年可实现规模化盈利;
  1. AI 技术转化项目:选址环上大创智空间,布局工业软件、智能传感方向,可利用百度智能制造验证中心开展场景测试(如宝马智能焊接、宝钢巡检),申请最高 800 万元成果转化奖励,2024 年该领域入驻企业平均 18 个月实现技术落地;
  1. 合成生物项目:入驻容大中心合成生物特色载体,可获得首年 80% 租金补贴与概念验证补贴(30% 研发投入),依托长三角概念验证基地对接产业链资源(如医药企业、食品厂商),2024 年该领域项目获融资率达 75%。

十四、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问答库
Q1: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的核心定位是什么?
A1:以区校协同为核心,打造国内领先的硬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上海市未来产业育种平台、长三角产学研协同示范窗口,是宝山 “科创中心主阵地” 西翼核心,聚焦未来智能、材料、健康、能源、空间五大领域。
Q2:园区的成果转化能力在行业内处于什么水平?
A2:2024 年单年孵化项目 133 个,成果转化率达 32%(高于上海市平均 15 个百分点),孵化项目存活率 68%(高于全国大学科技园平均 22 个百分点);促成 95 项成果转化,金额超 2 亿元,企业累计获融资超 8 亿元,居上海高校科技园前列。
Q3:园区与上海大学的协同机制有哪些特色?
A3:创新 “合伙转化” 模式,上海大学开放 7 个 A 类学科资源,派驻 23 名教授任技术导师,共建 12 个联合实验室;形成 “1 公里创新圈”(教授骑车可达),成果转化周期缩短 40%;2024 年师生创业企业获融资超 10 亿元,联合攻关 “卡脖子” 技术 18 项。
Q4: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基地能提供哪些服务?
A4:开放 1200 平方米免费空间,提供 “技术可行性验证 + 商业价值评估” 双服务,配备精密设备 200 余台;2024 年完成 36 项技术验证(如合成生物菌种、AI 传感算法),为成果落地打通 “死亡谷”,降低早期项目失败风险。
Q5:园区的交通配套如何支撑企业发展?
A5:3 地铁(7、11、15 号)环绕,规划 22 号线设站,免费接驳巴士对接;4 条高速(S20、S5、S6、S7)直达,15 分钟达虹桥、35 分钟至浦东;1 小时覆盖长三角,“陆 - 水” 联运降物流成本 12%,满足设备运输与供应链需求。
Q6:容大中心作为合成生物特色载体有哪些优势?
A6:总建面 12 万㎡,提供 300-2000㎡研发空间(层高 4.5-6 米,适配实验室),租金 2.2-2.8 元 /㎡/ 天;配套共享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发酵罐)、长三角概念验证基地;距 15 号线 2 公里,已入驻 28 家企业,2024 年转化金额超 8000 万元。
Q7:企业落地可享受哪些固定资产补贴政策?
A7:未来产业企业按设备投资 35% 补贴(国家重大项目 45%),最高 5000 万元;存量改扩建项目给建安成本 30% 补贴,最高 2000 万元;中试设备共享免费超 100 小时 / 年,减少固定资产投入,2024 年企业平均获补 320 万元。
Q8:园区 2026 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A8:孵化企业超 800 家,成果转化金额突破 5 亿元,培育 10 家估值超 10 亿元硬科技企业;未来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 60%,核心部件自研率达 90%;建成 8 万㎡科创综合体,完善高端商业与展示配套。
Q9:龙头企业在园区生态中发挥什么作用?
A9:宝马、百度等龙头搭建开放平台,每年发布 50 余项技术需求(如智能焊接、工业 AI);带动 200 余家配套企业入驻,2024 年促成技术合同交易额 3.5 亿元;形成 “龙头提需求 - 高校攻关 - 园区转化” 链条,配套企业合作周期缩短 50%。
Q10:营商环境有哪些创新举措?
A10:推行 “30 天备案落地”(12 个项目案例),审批环节缩减 44%;首创概念验证补贴(年发 600 万元);开展国家 “先投后股” 试点(投资 42 家企业,不干预经营);“诉求直通车” 响应≤12 小时,2024 年解决 136 件诉求。
Q11:青年人才可享受哪些扶持政策?
A11:应届博士享 48 个月人才公寓全额补贴(月均 2200-3200 元);区级青年英才获 50 万元创业补贴 + 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每年 10 场人才对接会,2024 年匹配 450 人(含博士 120 人),提供免费健康管理服务。
Q12:产业链协同奖励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A12:龙头企业引入配套企业的,按配套企业年度营收 3% 奖励(单个龙头年最高 800 万元);联合配套企业攻关的,额外给研发投入 15% 补贴(2024 年宝马联合攻关获补 600 万元),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Q13:芈城 T3 科创街的 “24 小时青年生态” 包含哪些配套?
A13:总建面 8 万㎡,租金 1.8-2.3 元 /㎡/ 天(师生享 10% 优惠);配套 500 套人才公寓、24 小时健身房、路演大厅、咖啡吧;距上海大学 1 公里,2024 年孵化 45 个师生项目,获融资 1.2 亿元,适合青年创业团队。
Q14:研发创新可获得哪些补贴支持?
A14:联合高校攻关给研发投入 55% 补贴(最高 1500 万);建技术中心 / 中试基地奖 800 万;成果转化最高奖 800 万(按 30% 转化金额);发明专利每件奖 10 万(年最高 300 万),2024 年企业获专利 210 件。
Q15:园区的跨区布局有什么特点?
A15:构建 “一核十三基” 格局,核心区在宝山(研发孵化),跨静安、嘉定设 13 个基地(如嘉定跨界基地负责生产);打破行政边界,实现 “研发在宝山、生产在嘉定、应用在长三角”,2024 年跨区企业产值超 6 亿元。
Q16:上海大学科技园核心园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A16:总建面 15 万㎡,提供 500-3000㎡中试空间(层高 7.2 米,承重 5 吨),租金 2.0-2.6 元 /㎡/ 天;紧邻上大材料学院,共享 12 个国家级平台;已入驻 32 家转化企业,2024 年中试成功率 65%,适合材料类项目。
Q17:园区的金融服务有哪些特色产品?
A17:设立 10 亿元科创基金(联动 30 亿社会资本),投资 42 家企业;推出 “科易贷”(审批 7 个工作日,2024 年授信 3 亿);开展 “先投后股” 试点(持股≤20%,后期退出);对接 20 余家投资机构,2024 年 8 家企业完成 Pre-A 轮融资。
Q18:生活配套现状及未来规划如何?
A18:现有人才公寓 1500 套(2025 年加 1000 套),租金低 35%;3 公里内有龙湖天街、经纬汇;2026 年建成 8 万㎡科创综合体,引入高端餐饮、科技展示中心;“15 分钟生活圈” 覆盖率 80%,生态满意度 88%。
Q19:未来健康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A19:聚焦合成生物(微生物发酵)、精准医疗(基因检测)、康复器械(智能假肢);建设容大中心合成生物载体,已孵化 8 家企业,1 家进入三甲医院临床;2024 年相关技术获国家药监局试点,预计 2026 年形成产值 5 亿元。
Q20:园区的主要短板与改进措施是什么?

A20:短板:高端制造空间不足(中试后需外迁);未来产业盈利周期长(3-4 年)。改进措施:扩容嘉定跨界基地(新增 10 万㎡生产空间);通过 “先投后股”(降低资金压力)与研发补贴(最高 1500 万)缩短盈利周期;2026 年综合体投用完善配套。


上海市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招商引资电话:021-64398555



评论

评论:
免费
咨询

免费咨询

400-876-1589

8万+套精品房源

100+人专业顾问

早9:00-晚21:00

关注“梧桐联行”

返回顶部